金融服务新市民不能再“两头难靠”

2023-04-27 00:00

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意义重大。银行保险机构应探索薄利多销的可持续经营模式,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机构考核激励、尽职免责等政策的倾斜力度。各地应探索联动多个部门整合新市民大数据信息,允许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使用数据,为新市民精准“画像”,提升服务精准度。

最新数据显示,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已超3万个。据银保监会近日披露,自2022年3月份印发《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》以来,针对新市民在创业、就业、住房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,银行保险机构主动作为,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,提升了金融服务均等性和便利度。

近一年来,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,但也需清醒认识到,新市民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,还有较大提升空间。有金融机构工作员工诉苦,新市民的“城乡两栖”状态,使得金融服务“两头难靠”。在实践中,金融服务新市民还存在诸多瓶颈有待突破,比如,机构服务新市民缺乏动力、服务精准度不高、新市民相关信息整合难度较大,等等。

银行保险机构要提升对新市民精准“画像”的能力。由于新市民普遍具有较高流动性,居住地址、工作单位甚至联系方式较不稳定,加上新市民的就业、医保、社保、公积金等信息多分散在各个部门,信息不对称,数据获取难度较大,导致银行保险机构现实中难以对其精准“画像”。

当“画像”成本较高,而相关业务利润无法覆盖成本时,在市场化条件下,银行保险机构对其服务的动力自然显得不足。没有精准“画像”,缺乏历史数据支撑,也直接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开发针对新市民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。实际上,当前只有个别银行在开立专属卡种时对客户进行区分,绝大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在产品研发和展业过程中均尚未明晰“新市民”概念,内部系统也未对“新市民”进行标识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业务进一步开展。

金融服务新市民精准度仍有待提高。有研究显示,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。城市创业人员、新就业白领、快递服务人员、建筑工人、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,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。因此,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不仅要追求量的提高,更要有质的提升。银保监会近日明确表示,将加强工作部署,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深入新市民群体,更加精准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,同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结合各地情况,细分客户、细分市场,提升服务精准性。

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意义重大。银行保险机构应探索薄利多销的可持续经营模式,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机构考核激励、尽职免责等政策的倾斜力度。各地应探索联动多个部门整合新市民大数据信息,允许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使用数据,为新市民精准“画像”。为尽快消除新市民“城乡两栖”状态下的金融服务盲区,可考虑推动金融机构加大跨区域合作。另外,还要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素养,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产品服务宣传,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,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纠纷化解机制,维护新市民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
陆 敏 【编辑:房家梁】

推荐阅读

Copyright © 2002-2019 www.zszj7788.com 版权所有